浙江水文大队欢迎您!
最美一线探矿人
时间:[2015-05-13] 点击数:1818

      —— 记浙江省水文地质大队矿勘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阳翔

20150205 作者: 静    编辑:张继勇

 

    今年46岁的阳翔是浙江省水文地质大队矿勘院副院长、总工程师。2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他凭着对地质找矿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情倾地质工作,坚守在野外地勘一线,足迹踏遍祖国华南、西南、西北10个省和自治区,先后承担重点地质勘查及科研项目40余项。他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并编写的报告有11项,独立或共同主持过部级大型地质科研等多个大项目,曾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所在的项目组先后荣获浙江省地勘局、浙江省水文地质大队“业绩优秀班组”称号以及宁波市“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

 

                                   一心找矿不言苦
  地质矿产工程师被媒体称为“最苦逼”的工程师,学历水平不能低,但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却很差。1998年盛夏,为配合中石油青海油田对那北地区的油气勘探,阳翔与同事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那北无人区。该地区方圆400平方千米,无人、无淡水,自1980年石油物探队短暂驻扎过后,就再无人光顾。尽管小分队尽最大可能地携带淡水,但受汽车载重量限制,所携水量仍然有限。为保证按时完成勘探任务,小分队每人每天仅能分到2升淡水。
  七月时候,那北无人区死一般的寂静,地表没有丝毫生命迹象,甚至可以说是寸草不生,烈日炎炎,地面温度高达45℃。
  阳翔和队员们在野外工作时挥汗如雨,却惜水如油,不能多喝一口水。工作辛苦而且气候干燥,队员们都因为缺水导致喉中生痂,吞咽唾液都疼痛难忍。但在阳翔的带领下,全队无论年纪大小、身体好坏,没有一位队员叫苦叫累。
  生活的艰苦,并没有影响工作的进度,小分队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及时提交了研究成果,为那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做出了贡献。
  阳翔和小分队成员能吃苦、能忍耐的毅力和拼命工作的精神,得到了青海油田领导的好评。

                                   艰险重重不放弃
  2000年隆冬,为如期完成“滩海地区油气综合化探技术研究”项目的野外调查任务,阳翔与同事们忍受着零下14摄氏度的严寒,奋战在天津大港王家堡滩海地区。
  该项目极具开拓性,为国内首次在滩海地区开展大面积油气化探方法研究工作。工作区涵盖滩涂及水深3~5米的浅海,由于工作经费有限,项目组没有租用专业的滩涂交通工具,阳翔与同事们只能穿着防水裤在布满冰块的滩涂上艰难地开展工作。
  滩涂的淤泥深及大腿,吸附力极强,时常将防水裤从腿上拔下来,对工作造成极大困难。为了加快行进速度,大家在防水裤脚踝部位捆绑麻绳固定。这样虽工作进度明显加快,但是一天下来多数人的脚踝部位已被磨得皮开肉绽,以至每行进一步都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是,困苦远不止这些,由于受体力和时间所限,从进入滩涂直至工作结束前,阳翔与同事们都不能回到岸上一次,所以想在结冰的滩涂上休息一下都成了奢望。大家饿了,只能站在泥泞中吃干粮;累了,只能背靠背站着稍作歇息。
  在滩涂中前进的路上,也充满了危险。入海的小河沟在冰块的掩盖下若隐若现,稍有不慎,数米深的淤泥会瞬间吞噬生命。作业区离陆地有上百米远,由于滩涂上行动迟缓,若对潮汐的时间估算不准,就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尽管苦累不堪,并且艰险重重,阳翔与同事们还是凭着精心缜密的安排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通过试验研究,证实了海上已知油田上方具有独特的化探异常特征,并总结了异常模式,同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滩海地区油气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和异常评价指标。这一关键技术使油气化探由陆地拓展到滩海,跨越了大面积油气化探50年来的工作禁区,为油气化探开创了另一片新天地。

 

                                   公而忘私讲奉献
  201111月,浙江天台银坑铅锌矿的普查工作进入第8个年头。前期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矿区已发现铅锌矿体,但其深部矿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为加快银坑矿区的勘查进度,大队要求尽快对银坑地区西引3号引水隧道进行编录、刻槽取样。西引3号隧道长约1000米,是天台水库的引水隧道,枯水期水深约50~70厘米,取样位置距洞口约400米。此时的银坑山区已经结冰,隧道中的水虽未结冰,但异常寒冷。当地村民担心受不了隧道中的湿冷气候而推辞协助取样。
  为了不耽误下一年度工作,阳翔不顾严寒恶劣天气,自己带头进入隧道取样。项目组人员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使他们的身体少受侵袭,阳翔安排他们每三天一休,每个工作日只半天进隧道,而他自己却从未休息,每天坚持在过膝的冰水中站立操作切割机7个小时。
  屋漏偏逢连夜雨,天公也来惹麻烦。20111119日这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引起山洪爆发,引水隧道中水位骤涨,工作平台很快就要被大水冲走,必须立即转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阳翔一面留人在洞口观察水位,一面果断带领项目组成员进入隧道排险。工作平台距洞口约400米,此时水已及腰,出洞须逆水而行,平常只需30分钟的路程此时却耗了80分钟。经过临危不惧地工作,项目组成员尽管筋疲力尽,但终于在洪峰到来前将操作平台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保证了后期的工作进度,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大家不怕艰难、公而忘私的精神大大感动了当地村民,后续工作在他们的协助下,项目组圆满地完成了取样任务。
  阳翔凭着对我国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勤奋好学的可贵精神,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团结和带领项目组成员,不惧严寒酷暑,不畏艰险苦累,长期以来一直工作在第一线。为了找寻矿产资源,荒芜人烟的青海那北地区的高温,熬煎出阳翔一身身如雨般的汗水;黄海滩涂上的艰难作业,耗费了阳翔无尽的心力;浙东矿区隧洞因山洪暴发水位骤涨,留下阳翔临危不惧率领同事转移操作平台的身影……
  阳翔为了我国地质事业,放弃优越的生活,坚守在野外地质第一线,工作在环境最艰苦最恶劣的地方,排除万难,勇挑重担,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诚诚恳恳,以地质工作为荣,以找寻矿产为乐,在无数实践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地质工作者,成为诸多探矿项目的领头人。他是真正的最美一线探矿人。

 



Copyright © 2017 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Co., Ltd. 

浙ICP备16024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