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文大队欢迎您!
加强宁波地质工作促进宁波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发展
时间:[2014-12-29] 点击数:7255
 

加强宁波地质工作  

促进宁波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发展

 

      地质工作新时期的国家定位是地质勘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面临着资源、能源的制约,加强地质工作迫在眉睫。国务院年初已颁布《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全国地质工作大会顺利召开和各省地质工作大会相继召开,我省地质工作大会将在8月底召开,结合自1999年地质队伍属地化管理以来,地质工作实施财政分级投入机制的这种新形势下,很有必要对宁波市地质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宁波地质工作,促进宁波市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    地质工作对宁波建设的历史贡献简要回顾

    一、为宁波解决缺水当好先行

    水对整个宁波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驻地宁波的省水文地质大队,在水文地质研究方面是全省的领航者,《浙江省水文地质志》也是由该队编辑出版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该队就为宁波地区寻找新的水源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及水改工作等系统工程作出艰苦的努力,完成120万宁波幅、余姚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15万宁波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探,70年代为宁波地区建井53眼,搞清了宁波地下水水情,满足了相关产业对地下水的需求,为宁波的水资源总体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余姚慈溪平原进行了120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调查面积达1839km2,经过勘察,查明平原区埋藏有少量的小块淡水透镜体分布外,大部分为微咸水、咸水,利用山前浅层孔隙承压淡水,建淡水井26眼,作为民用饮水和农灌之用,在长河、庵东建成微咸水深井7眼,作为工业用水和旱季农田灌溉。为宁海青珠农场、江北慈城镇等地进行了大量的15万农田或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六十年代的国防供水勘探,为宁波沿海及岛屿的部队供水及国防安全做出了贡献。

    宁波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工、农、商业用水量日趋增加,供需矛盾越来越来突出,宁波市政府正在兴建从富春江、曹娥江引水至宁波。其实该队根据宁波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早在1984年就提出这个建议解决宁波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并提交了《宁波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的多科学报告和《宁波市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专题报告,及《宁波市水资源开发战略及供水对策研究》的子课题。

    二、为研究和防治宁波地面沉降做出贡献

    由省水文队发现于1965年,1972年后沉降明显加速,形成以江东、孔浦、西门为中心的地面沉降漏斗,量计中心沉降量已有489mm,面积95km2,最大沉降速率为35.3mm/a。针对宁波市地面沉降的现状、危害和引起沉降的主要原因,该队于1986年和武汉地质学院合作完成《宁波市地面沉降工程地质研究报告》,向宁波市政府提出采取压缩地下水开采、限制地下水使用范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普及人工深井回灌等措施,效果甚佳,目前宁波市区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

    三、为宁波开发利用地热和饮用天然矿泉水打下基础

    早在1960年,省水文队在宁海深圳开展地下热水普查时,打出水温47.40C,日可采水量1200m3的温泉,全国名噪一时。。1982年在老井南建新一井,井深150米,水温46.5oC,出水量1200m3/日,04年又打出第三井,温泉的独特病理疗作用,已开发成为全省最大的天然浴疗矿泉水——温泉疗养院,为宁波的旅游业打好前站。1986年该队在宁海大梁山探明饮用天然锶偏硅酸矿泉水,并提交省内第一份评价报告,1987年该队又在鄞州五乡、宁海涨坑等地探明饮用天然锶偏硅酸矿泉水,都通过国家级鉴定,现已都开发利用,发挥较好经济效益。

    四、为宁波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出谋划策

    地质灾害已被列为我省四大灾害之一,每年造成的损失上亿元,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自2000年国家实施建设用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来,省水文队以当时全省仅有两家甲级资质单位起步,先后为宁波完成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甬金高速宁波段、白溪水库引水工程、大唐乌沙山电厂、国华宁海强蛟电厂、国华余姚电厂、世纪大道、500KV宁波变电站、鄞县溪下水库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00多项,完成宁海黄泥山滑坡、镇海香山文化、余姚鹿亭乡、宁海越溪乡、宁波化工区等公益性地质灾害调查60多项,完成宁波第一个县(市)余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宁波不少地方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加之人为因素,象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频发,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及社会影响大等特点,预防是第一位的,而地质灾害易发区往往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市、县政府急需地质单位提供技术支持。该队总工程师蒋建良担任宁波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如宁海黄泥山山体滑坡发生,危及周边广大居民人身安全,该队积极响应宁波市政府要求,派出地灾防治中心专家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地质调查,提出应急措施,指导落实并进行治理,将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受到市政府领导高度好评。

    五、利用地质科学服务于宁波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离不开地质勘查业所提供的技术支撑。由省水文队承担的慈溪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与农产品安全评价项目,是浙东地区首个试点,通过勘查、遥感、信息等现代技术,研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的状态、参数等所引起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农业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为合理布局农业,进行农业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慈溪工作区内发现156平方公里的硒元素富集区,硒元素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对富硒区生产的农特产品,如富硒茶、富硒杨梅等农特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开创和打响当地农产品品牌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计划经济年代,该队曾提交的《浙江省农业水文地质区划》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提交的《浙江省农业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域》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六、为宁波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红火的宁波城市化建设和基本建设,离开基础性的地质工作也就无从谈起。省水文队通过早期的120万地质普查,为宁波建设提供了基础性的地质资料,勾画宁波现代化建设的初步轮廓。计划经济年代,为宁波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勘察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规划、水利、交通、能源、高教、国防、港口码头、工业及民用建筑等领域为宁波完成勘察项目4000多项,北仑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新区、横山水库、北仑港2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北仑三四期深水港、大榭岛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大榭岛25万吨级原油中转码头、镇海炼化、金龙饭店、大剧院、甬江大桥、栎社国际机场、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甬金高速、绕城公路、高教园区、天一广场、舟山连岛大桥、宁海强蛟电厂、国华余姚电厂、华东BBT液化石油气、春晓天然气田群、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甬江入海口500万煤堆场等重大工程建设中都留下我们辛勤的汗水和一份功劳。

    随着土地的减少和供地的日益紧张,对城市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宁波进行大比例尺、高精度地质勘查,合理布局建筑物。此外,该队是宁波市首家矿山安全检测资格单位,在矿产地质、矿山治理及安全性评估、室内空气检测、建筑物加固纠偏、非开挖铺设管线等领域也为宁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部分    建设现代宁波切实需要加强地质工作

    作为计划单列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宁波市,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人均GDP较高、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新形势下,要建设生态宁波和科学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新时期的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性支撑。随着国家大地质观念的实施,地质工作已突破传统观念,广泛涉及到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质遗迹的抢救与挖掘、地下空间建设等方方面面,与广大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加强宁波地质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城市地质方面

    城市地质是基于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资源需求日益增大,城市建设开始从平面转向立体,并同时考虑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包括地质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必须对其作出科学评价,使之能以环境损害最小的方式得以合理开发利用,而城市发展又面临着种种包括地质环境在内的自然约束因素,即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强烈影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一些亟待重视与解决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因此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底线及环境保障的能力。

通过城市地质调查,查明、评价与城市布局、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基础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城市土地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和地质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为城市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的适时调整和完善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为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全国城市地质调查方兴未艾。就我省来说,绍兴市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已于去年1月通过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温州市和义乌市分别于20048月和20051月通过厅组织的调查成果资料的野外验收;金华市和江山市城市地质调查设计书于2004年已通过评审并已组织实施。杭州市城市地质调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于20048月通过包括有五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专家评审,项目经费3000万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和杭州市共同出资,项目并已列入国家地质调查工作计划。

    城市地质调查是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特定的三维空间范围内,通过各地质要素的调查,综合研究地质环境对城市发展所提供的资源,施加的约束条件及城市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对不同学科、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地质数据进行有机开发和集成管理,研制开发灵活有效的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和实用性城市地质空间管理系统,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数据库管理和服务系统——城市地质信息系统,为城市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城市工程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及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基础数据平台。

    宁波市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计划单列市和全国较大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加。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作为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承载体的城市地质环境,有必要对城市地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评价和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作为城市地质的主要专业技术支柱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由于种种原因,宁波市城市地质调查目前尚未启动。

    二、农业地质方面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国土资源部与浙江省政府启动的全国第一个同类型的试点合作项目,是省长、部长工程。我队于200411月完成的《慈溪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与绿色农产品产地研究》成果报告是上述项目的重要子课题。通过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全面查明慈溪市农业地质环境的家底,为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拿出绿色农产品产地的计划意见书,为慈溪市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益农业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农业地质调查,从地质科学角度解释了慈溪市杨梅、茶叶高品质的根源,原因是该地土壤中富含硒元素,硒元素的形成与该区原生的中生代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密切相关。1973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正式宣布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和必需的营养元素。在缺硒和低硒地区,癌症发病率高。据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表明,硒不仅有抗癌、防癌、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能,还有延缓衰老的功能。

宁波市大面积分布火山岩地层,硒元素的富集是与火山岩地层的岩性所处的地貌条件、风化壳发育等有关的特定地质条件下产生一系列地球化学作用的必然产物。从地质学来研究农业更广阔的空间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灾害地质方面

    进入新的21世纪,宁波市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明显加快,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力加剧,由此引发多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将日趋严重,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地质灾害,避免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地质灾害点较多,据调查全市共有255处。其中滑坡141处,崩塌96处,泥石流17处,地面塌陷1处。规模普遍较小,中型8处,余之均为小型,但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待采取有效预防或治理措施,避免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省水文队自2000年以来,先后完成全省各类建设工程一、二、三级地质灾害评估1000余项,多项一级评估项目受到部、厅专家的好评,其中杭金衢高速公路衢州至窑上段和温岭石粘至松门一级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被录入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专业技术培训教材的六项范本之一。此外,该队还进行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监理等项工作,如宁海黄泥山滑坡勘查、上三线高速公路新昌双彩段六个不同规模滑坡组成的滑坡群治理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勘察等。

    我队对宁波地面沉降监测表明,1978-1985年宁波市因地下水开采量迅速增加,城区年开采量达891×104m3,地下水下降漏斗中心水位达-32m,地面沉降迅速扩展,形成了以江北孔浦、江东和丰及西门为中心的沉降漏斗,沉降面积达95Km21985年中心沉降量达321mm,最大沉降速率达35.3mm/a。若再不控制,20年后将沉降1m以上,后果不堪设想,造成的损失将数十亿元计。1986年该队向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压缩开采量、增加地下水人工回灌为主的控制地面沉降方案和措施,市政府开始对地下水开采实施全面管理和审批制度。尔后水位开始上升,沉降减缓。截止2003年底,城区地下水开采量仅51×104m3a。平均水位约-1.88-5.50m,沉降中心速率渐减少为4.6mm/a,累计沉降489mm,(18年仅下沉169mm),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的成本远远小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这项工作还必须由政府长期坚持下去,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四、旅游地质方面

    旅游胜地不外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人文自然综合景观,人文景观主要反映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遗迹,自然景观中地址遗迹则反映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其主要类型如地质地貌景观、火山构造和地质构造形迹、古人类遗迹、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遗迹往往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又有重要观赏价值。因此地质遗迹的调查、发掘、整治形成具有融知识趣味性和休闲观赏性于一体的宝贵旅游资源。

    宁波市总面积9365Km2。低山丘陵地区以及海岛、海岸线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调查、发掘。我市山地面积约5000Km2,面积500m2以上岛屿356个。海岸线长1488Km。因此开展旅游地质工作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满足旅游事业的强劲需求。

    目前省水文队正着手开展象山县东部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项目。由宁波市与象山县财政共同出资,总工作经费为57.41万元。调查区位于象山县东部,西起墙头镇至泗头镇,东至海岛,北起象山港南靠三门湾,调查总面积1790 Km2。调查内容主要有:

    1、地质地貌景观:素有中国沿海第一崖滩长廊的象山红岩海岸海蚀与海积地貌,包括礁滩、砾滩以及国内唯一的红砂滩。象山石浦宣城砂滩(古称石浦沙头),砂滩南北走向,成月牙形长约2000m松兰山海滩群由6个砂滩南北一字排列,总长5000m

    2、构造形迹景观:如象山花岙东侧海岸,是我国唯一、世界罕见的海上石林

    3、特殊岩石及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爵溪海滩岩,象山石浦虫管礁灰岩,以及塔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200年)。

    五、生态地质方面

    生态地质学就是把地质环境作为独立的非生物系统,研究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双重影响下,地质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又称为生态环境地质学。生态地质问题表现为人类不断向地质环境资源的索取,人类经济活动特别是工程建设活动不断作用于地质环境,导致地质生态环境的失衡和破坏,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即生态安全。前者如平原区开采深层孔隙承压水形成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发地面塌陷,露天采矿(石)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大量的采石活动破坏了生态景观等。后者如山区道路和房屋建设挖方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海岸码头建设因堆填不当,引发边岸向海域滑毁(软土层滑坡)等等。

    前面涉及的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和旅游地质也是生态地质工作的几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另外如矿山(采石场)生态环境整治等。因此对我市生态地质环境全面调查和评价,是宁波生态市建设的一项基础的地质工作。通过生态地质工作,为实现将宁波建设成为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环境安全、具有生态活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宁波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以上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旅游地质、生态地质等的作用分析来看,地质勘查业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发展前景和方向来看,地质单位为宁波社会提供公益性的地质勘查服务和信息产品的职能不会改变。通过加强宁波市的地质工作,进一步提高我们认识宁波的山山水水,宁波的环境与自然的能力,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这种认识去保护和利用宁波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对宁波城市发展规划,生态宁波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完善,改善人居住环境,绿色农特产品的培育,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Co., Ltd. 

浙ICP备16024605号-1